不同增粘劑因其結構不同而有不同的增粘機理,但主要可以歸納為氫鍵網絡結構的形式和粘彈性的改變。增粘樹脂基本都含有酚羥基、羥甲基、羧基、酯鍵、醚鍵等,很容易與樹脂、橡膠形成氫鍵網絡結構,從而獲得最佳粘性。某些橡膠因為玻璃化溫度低極性小,本身就有很高的自粘性,加入到樹脂或橡膠中,改變了被增粘物的粘彈性,使粘性增大。
增粘劑在膠粘劑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膠粘劑配方中不可缺少的組份,尤其是在橡膠型壓敏膠和熱熔壓敏膠中。橡膠彈性體和增粘樹脂在室溫下一般都是固體,基本上沒有粘性,為什么將兩者混合后就會產生粘性,即能夠將基材粘于被粘物表面并產生一定的初粘力和剝離力,為什么初粘力隨著增粘樹脂用量的增大會出現一個極大值,針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形成了一下兩種觀點。
1、兩相體系學說
這種學說認為,壓敏膠的粘性本質上是由膠粘劑的兩相體系的形態學所決定的。樹脂分散相在粘接界面形成一個很薄的粘性層,該粘性層能夠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粘性流動,潤濕被粘性層,從而使初粘力增加,但存在較多的缺陷。
2、粘彈性學說
這種觀點則認為壓敏膠的粘性是由于膠粘劑的粘彈形變特性所決定的。按照這種觀點,不管體系是否出現兩相結構,只要溶解有樹脂的橡膠相粘度降到一定值時,體系的初粘力就會增加。對于具有海島結構的兩相體系,若樹脂的玻璃化溫度低于室溫,則低分子量的樹脂相的存在會使整個體系的表面粘度更低,從而使體系的初粘力增加;但當樹脂的玻璃化溫度高于室溫時,高粘度固體樹脂相的存在像填料一樣反而會使整個體系的表觀粘度上升,從而使初粘力降低。
一般情況下,有適當的分子量、具有支化結構、含有極性或半極性基團以及空間位阻作用基團的增粘劑,多數具有較好的增粘效果,這一點可以作為設計、選擇增粘劑參考。